傅圣文化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傅圣文化 >> 傅圣文化
透视民间修谱
2016/6/12 9:40:33 浏览次数:3298

                                                   透视民间修谱

                                       傅喻光


春节期间,进贤县街区经常可以看到接谱游街的车队,如一条长龙从街道缓缓驶过。每辆汽车车头都挂着一朵大红花,贴着某氏宗谱的红幅,车窗内还伸出一对点燃的长香。车辆鱼贯而行,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引得过往路人驻脚观看。

“盛世修志,兴族修谱”。 族谱又叫宗谱,祖谱、家谱、谱牒。中国最早的家谱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据说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到春秋战国时期,谱牒已相当盛行。因战乱、灾害,家族迁徙和谱牒难以保存等种种原因,可惜古代的谱牒极少保存下来。据说傅姓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宗谱是唐代大和元年,九江教授傅德广的手写本,讫今已1200余年,成为后人续谱的范本。

在古代,宗谱的作用主要是记录家族的渊源,血缘关系,迁徙发脉等情况,有的朝代还用来作为选官和通婚的依据,显示高贵的血统身世。

如今,进贤县农村地区几乎村村有谱,但大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而清代民国时期的谱牒已是凤毛麟角。早期宗谱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世系源流、堂号、字辈派语、始祖画像、名人官宦、祠堂祖庙、公地祖茔、地理环境、家训族规、墓志铭和家族迁徙等重大事项。清末期间进贤李渡清远傅氏九修宗谱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皇帝诏书敕令,《江西傅氏分迁志》,《清远支系概况》和前面几修的序文以及大量的名人传记、诗词楹联,非常珍贵。上述内容修谱都编印在第一册,群众称这一册为谱头子,以后修谱有的全盘搬过来,后面的才是世系源流,一般一个村庄一册本房世系谱,每册编号,多者一套谱有数十册之多。以前谱书不能多印,限于一房(村)一套,而现在出资者可以加印。

宗谱与舞狮、龙灯、划龙船、楹联、春节等等构成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根植于民间,根深蒂固,几千年来几度兴衰,始终不渝。土改和“文革”期间被视为“四旧”、封建迷信,几乎绝世,但仍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现在又赋于古老宗谱新的意义和作用。宗谱是历史资料的补充,有的还是重要的佐证依据。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曹操墓,许多曹姓人都说自已是曹操的后人。进贤某曹姓青年祖谱记载該族是曹植的后裔,便携带祖谱来到挖掘现场,请专家看谱,要求做DNA鉴定(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晩间800》了专题节目)。

我国红学界对于曹雪芹的祖籍地,一直是个广为争议的问题。2006年进贤文物所长文先国在该县张公镇公馆曹村发现了民国三十五年的《曹氏族谱》,由于这一发现,印证了曹雪芹先祖由进贤曹村迁徙南昌武阳曹村的观点,在全国红学界引起了轰动。2010年进贤县向北京曹雪芹纪念绾赠送了进贤《曹氏族谱》复制本,召开了全国性的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讨会。 

中华民族敬祖感恩的情结极深,拜谒祖陵祖谱是炎黄子孙的夙愿,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热潮一浪接一浪,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利用华人尊崇祖先.感恩戴德的观念实行招商引资活动,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策略。山西省平陆县考证出该地是傅姓先祖的发源地,引来海内外傅姓人来此拜祖朝圣,投资办企业,建起了傅相祠傅相陵,宣传傅圣文化,打造平陆旅游产业。我省德安县也凭借义门陈海外族人的力量,成功建设了系列有关景点。婺源县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籍地,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促使高铁在婺源设站,也建成了雄伟壮观的中华詹氏大祠堂,成为游人瞻仰的新景点。

传统文化和宗族观念对于凝集族人,建设家乡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进贤县西湖李村堪称传统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旳典范。该村有一座古典式建筑,取名陇西堂,既是会场、待客室,又是祠堂。陇西堂也是该支李姓旳堂号。祠堂内陈列着宗谱、村史、族规。村中房屋旳墙头上雕刻着几十幅李姓历史名人旳画像。村里每年组织村民开展端午节划龙船,元宵舞龙灯,评选贤媳孝子和建设捐资等活动。该村千人百桌年飯荣获“节庆中华奖”。 宗族团结,让古村焕发了青春,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民间修谱农村最盛,完全是群众自发的,而又有组织,按传统程序进行的。由宗族中热衷于这项事业的老者或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发起,成立谱局。谱局设主修、主编、副主编、校对、财务、联络员等职务。主修总揽全局,主编编谱,联络员到各地各村奔走,游说上谱,每村有一人负责收款,拟定草谱,上报谱局,他们的名字也赫然留在宗谱显要位置,成为一种荣耀。完成修谱大致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谱局发给成员工资,设有办公场所,自办伙食。

在某一个县(市)、某一个乡镇,即便是同姓人因为祖宗不同也分为若干个派系。如进贤县傅姓人散居在全县140个村庄,有3万余人口,分为洪桥、清远、罗石等5大派系,各派系都有独立的宗谱。大的派系又分为支派,支派又有自己单独的宗谱。有的派系因种种原因,很久没有修谱,祖谱又失传,一旦续修,难以衔接,便将新谱挂靠在官宦名人之下,这是同姓老谱中出现派系混淆,辈份错乱的原因之一,引起后人喋喋不休的争论。

修谱确切地说是续谱,将后辈新人标入史册。一般是30年一修,三代一修,现在时间短的也有20年一修。过去战乱年代,七、八十年,上百年一修的也有。

中国的老百姓将家谱安放在祠堂的神龛上,视如祖宗。每年正月初一,全村人上祠堂拜谱,为新丁(新生儿)上草谱,新丁家人要带上香烟糖果,分给众人,有的还要交钱。没有建祠堂的村庄族谱由村长或专人保管。一般都放在楼上谱箱中,平时有人需要看谱,要打爆竹烧香叩拜,才能请下来。传说,有一位老人家中失火,他什么财产都不顾,只是冒死将家谱抢救出来。“文革”中,有一位老者将一套谱隐藏于深山老林13年,使之免于劫难。

如今修谱除延袭以前的东西外,有的还增添了新的成分。有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本族村庄、寿星长者、能工巧匠、革命烈士的照片和简介,有领袖名人的题词和照片。如胡姓人将胡耀邦胡锦涛主席、周姓人将周恩来、傅姓人将彭真(原名傅懋功)放进去,希望为本族添光溢彩。

现在,农村修谱要搭台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摆酒设宴,请戏班子演戏,请小车接谱等附属费用很大,印刷费则是一笔主要的开支。

民间修谱的资金来源历来都是按人丁摊派,由谱局统一制定标准。男丁数十元,女丁减半。有的村庄对未上草谱的要加收几百元。现在又开辟了多种筹资渠道,动员族中的企业家、名人、富人捐助,登载捐款人简历、全家福照片,对领导职务者、大学生、高级职称者或个人收费入谱。也有的村庄过于贫穷,无力筹集资金,而谱局也破例免费让该房入谱,以顾全大局。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老百姓把修谱看得很重。在封建家族制度盛行的农村,个人的名字上了宗谱,就表示得到了家族的承认。而有的不孝不悌,犯奸偷窃者不允许入谱,甚至“铲谱”,传统观念视此为奇耻大辱,而不敢违反族规。

当前,许多地方的民间修谱印刷编排,还处于木刻活字印刷原始状态。一些老年人思想保守,习惯延用苏欧谱式,谱书宽大,字体大,空白处很多,甚至连纸张也要以前的。也有的采用了电脑打字排版印刷,这要归功于修谱专业户的技术更新和劝告。现在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修谱也应该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现在修谱已不限于以前的十几个村庄,一些跨省市全国性的宗亲联谊会、姓氏文史研究院相继成立,有的还有刊物。如曹姓有《曹风》,傅姓有《傅圣文化》、《傅商》,市县一级也有刊物。许多姓氏正在筹划编纂全国范围的通谱、大成谱。1947年傅作义曾经计划编修《中华傅氏通谱》,因战争动乱而中途而废,而《孔子世家谱》耗资千万元,历时13年,于2009年告成。

当前,全国胡氏修谱是组织运作比较好旳,上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下面规范操作。进贤胡姓是該县笫三大姓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有7万余人,分布在226个村落,历史上形成了安定堂、华林堂、白竹堂3大派系24个支派。这次历时三年,完成了《中华胡氏通谱·江西进贤分谱》旳统修工作。全套谱共85册,每册100页,分为源流篇、文化篇、人物篇,由专业谱牒公司操作,內容丰富,印制精美。编者将各派系旳关系疏理清楚,上下衔接,人丁全部入谱,非常不易。中华胡氏近年编排了全国百字统一派字,这对于今后联修有重大的作用。

宗谱是族人生命轨迹的记录,是精神情感的归宿。千百年来,无论是更朝换代,还是灾害降临,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凝集着炎黄子孙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蕴含着后辈对先祖的尊祟与思念,传承着古老旳社会道德伦理观念, 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修谱从悄然兴起,走向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官方应正确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档案等有关部门要重视民间宗谱的收集(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12000多部9万余册),对古谱和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处理,永久保存,重视应用,成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进贤县国稅局)

                           邮编331700    电话13979174878